五種礦山常見事故的應急處理(二)
處理井下火災的技術要點為:
1)通風方法的正確與否對滅火工作的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火災時常用的通風方法有正常通風、增減風量、反風、風流短路、隔絕風流、停止風機運轉等。不論何種通風方法,都必須滿足:
①不使瓦斯聚積,礦塵飛揚,造成爆炸;
②不危及井下人員的安全;
③不使火源蔓延到瓦斯聚積的地域,也不使超限的瓦斯通過火源;
④有助于阻止火災擴大,壓制火勢,創造接近火源的條件;
⑤防止再生火源的發生和火煙的逆退;
⑥防止火風壓的形成,造成風流逆轉。
2)為接近火源,救人滅火,應及時把彌漫井巷的火煙排除。
3)撲滅井下火災的方法有直接滅火法(用水滅火、惰氣滅火、泡沫滅火等)、隔絕滅火法(封閉火區)、綜合滅火法(注泥和注砂、均壓、分段啟封直接滅火等)。
用水滅火最方便有效。要求有充足的水量,保證不間斷供給;有正常的通風,使火煙和水汽順利排出;滅火時應由火源邊緣逐漸向中心噴射,以防產生大量水蒸氣而爆炸;要經常檢查火區附近的瓦斯,防止引發爆炸。
惰氣滅火是把不參與燃燒反應的窒息性氣體利用一定的動力送入火區,使火區的氧含量降到抑燃值以下,從而抑制可燃物的燃燒和爆炸。最常用的惰性氣體是氮氣。當不能接近火源或用其他方法直接滅火具有很大危險或不能獲得應有效果時可用惰氣滅火。惰性氣體滅火的優點是既能使火區氣體惰化,又能抑制瓦斯涌出,在火區內的搶險和恢復工作也很安全、迅速、設備損壞率??;惰性氣體滅火的缺點是火勢強時,滅火時間長且易復燃,其冷卻火源的作用比水要小。
二氧化碳是一種窒息性氣體,因為它無助燃和自燃性,因而注入火區后,也能起到降低氧含量,抑制燃燒和爆炸的作用。
干粉有冷卻、窒息、隔絕、切斷燃燒的化學作用和產生沖擊波,打亂燃燒物的位置使其熄滅的物理作用。因此也是井下滅火的較好物資。
高倍數泡沫能隔絕火源并覆蓋燃燒物,產生水蒸氣而大量吸熱,阻止火場的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的作用,其滅火威力大,速度快,因而也被廣泛應用于撲滅井下火災。
隔絕滅火法是在通向火區的巷道中構筑密閉墻,斷絕火區的供氧源,使火區中的氧含量逐漸減少,二氧化碳含量逐漸增高,使火災自行熄滅的方法。這種方法適用于難以接近火源,不能直接滅火或直接滅火無效時。采用隔絕法滅火的密閉材料,取材廣泛易于就地解決,便于建造也便于啟封。
注漿防滅火是一種較簡單的綜合滅火方法。它是利用地面和井下的高差產生的壓力,加上泥漿本身的壓力,把事先攪拌好的泥漿注入火區,以達到滅火的目的。注漿滅火兼有直接滅火和隔絕滅火的優點,且取材方便,經濟有效,因而在礦井中被普遍應用。
均壓通風防滅火是通過改變通風系統的壓力分布,降低漏風風路兩端的風壓差以減少漏風,通過降低火區供氧量來加速火災的熄滅。均壓通風防滅火適用于火源位置不明確,人員難以接近,采用直接滅火或隔絕滅火都較困難的場合。
分段啟封直接滅火是救護隊經常采用的滅火方法。當火源范圍大,蔓延速度快而被封閉了的火區火勢減弱之后,可采用逐段啟封直接滅火的方法。
5、井下水災事故的應急處理
當礦井水的水量超過礦井排水能力或發生井下突然涌水時,會造成水災,輕者局部巷道被淹,重者全井充水,礦毀人亡。
礦井發生水災后,常常有人被困在井下等待救助,這是救護工作的重點對象。 1)井下水災應急處理的一般原則是:
(1)必須了解突水的地點、性質,估計突出水量,靜止水位,突水后涌水量,影響范圍,補給水源及有影響的地面水體。
(2)掌握災區范圍、事故前人員分布,礦井中有生存條件的地點,進人該地點的可能通道,以便迅速組織搶救。
(3)按積水量、涌水量組織強排水,同時堵塞地面補給水源。
(4)加強排水和搶救中的通風,切斷災區電源,防止將空區積聚的瓦斯引爆或突然涌出其他。
(5)排水后偵察、搶險中,要防止冒頂、掉底和二次突水。
(6)搬運和搶救遇難者,要防止突然改變傷員已適應的環境和生存條件,造成不應有的傷亡。
2)搶救長期被困在井下的遇難人員時應注意:
(1)發現遇難人員時,嚴禁用頭燈光束直射其眼睛,以免在強光刺射下瞳孔急劇收縮,造成眼目失明。正確的方法是用衣片等罩住頭燈,使光線減弱,或蒙住遇難人員眼睛,待瞳孔逐漸收縮直至恢復正常時,才可以見到強光。
(2)發現遇難人員時,不可立即抬運出井,應注意保護體溫。應在井下安全地點進行初步處置(如包扎、輸液、注射等)并待其情緒穩定以后,才送到醫院進行特別護理。在治療初期,避免親友探視,以防過度興奮影響遇難人員的健康或造成死亡。
(3)遇難人員長期不進食,消化系統功能極度減弱又急需補充營養,應以少量多餐的方法,以稀軟的、高營養、高蛋白的食物為宜。
來源:中國煤礦安全生產網
作者:佚名
圖片來源于網路,侵則刪。